首页 > 资讯动态
国有企业薪酬改革:别改成“高水平大锅饭”
分配制度改革是国有企业深化三项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。规范科学的分配制度能够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,对于推动国有企业增强发展动力、实现市场化转型升级极为重要。


在实践中,有些国有企业已经逐步改变了原来行政化的分配机制,建立了按劳分配为主的岗位绩效工资制,打破了“官本位”的行政化分配机制,实行业绩与薪酬市场双对标,进一步破除平均主义大锅饭,激发了员工积极性,实现了企业与员工的共赢,成效显著。

但也有些国有企业薪酬改革不成功或者迟迟不改革,导致分配还是看职务、看学历、看职称、看工龄这“四大件”,员工收入跟贡献不挂钩,企业分配跟经济效益不挂钩,分配不向关键岗位、一线岗位、关键人才倾斜,工资普涨普调,员工工作没动力、企业发展没活力,陷入了“高水平大锅饭”的泥潭。

“高水平大锅饭”现象的根源在哪里?根源在于对国有企业分配机制改革的政策理解不深,没有系统思维,没有把握好方向,对于分配与选人用人等其他问题没有统筹把握,也没有分清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,对发展与稳定统筹也不够,结果就是缺乏前瞻性思考、全局性谋划、整体性推进,自然效果不佳,陷入泥潭也就在所难免。

因此,国有企业薪酬改革必须要有系统思维、顶层设计,抓住市场化这个根本方向,以人力资本管理为核心,统筹投入与产出、效率与公平、能力与贡献、发展与稳定、短期与中长期之间的关系,立足企业,稳步推进企业的薪酬改革。


1、分配模式如何改革:市场化与价值创造

传统的国有企业的分配带有明显的行政化特点,与国有企业的市场化转型不匹配。行政化的分配模式体现了明显的职务概念,本质是“官本位”,同时存在着重学历、重能力、重资历的特点,导致员工大部分收入跟其贡献无关,自然会造成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大锅饭。


同时,传统的国有企业分配模式带有明显的普惠制特点。这体现在员工普遍享有的补贴、津贴多、福利项目多,这些本质上是员工收入的一部分,而且跟员工贡献也不挂钩,自然也就导致了平均主义。


因此,国有企业薪酬改革,实际上是要以市场化方式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 ,建立以贡献为核心、以为企业创造的价值成果为主要受薪依据的市场化薪酬模式,解决干多干少一个样、干与不干一个样的困境,推动企业实现按劳分配、多劳多得的市场化分配模式。


这种模式下,收入能增能减当然很明显。但更重要的是,收入能增能减的依据从传统的“四大件”为主转变为以贡献为主,以“四大件”为辅的评价体系,从而建立公平的激励约束机制。因此,市场化薪酬模式是以价值创造为核心,统筹企业发展与员工收入的关系。实践中要把握以下三点:


第一,收入能增能减,企业发展与员工收入实现同步。也就是说,员工收入作为企业的成本的组成部分,必须要与企业的经营成果挂钩,与企业的经营目标的完成情况挂钩,实现同向增减。


一是建立工效挂钩机制。总体上要充分发挥市场在分配中的决定性作用,在政府宏观指导调控要求下,依法合规调整企业的分配机制,实现企业薪酬水平与企业经济效益、市场薪酬水平相适应,增强企业竞争力。


二是合理确定企业薪酬策略。国有企业要建立“业绩与薪酬水平”双对标体系,根据企业发展阶段和战略要求,合理选择领先型、匹配性、滞后性、混合型等不同的薪酬策略。


第二,内部差异化工资总额分配。国有企业要全面实行工资总额预算管理,按照国有企业工资决定机制改革要求,结合集团战略要求内部不同部门与子公司的特点,科学做好内部工资总额分配。


一是要明确集团总部与各子公司之间的工资总额分配关系,合理确定集团总部的工资总额标准,控制总部的人员成本,提高薪酬分配对业务的支撑作用。


二是要根据子公司的功能定位、发展阶段及需求明确不同子公司的薪酬策略以及工资总额挂钩指标、预算管理模式等,从而以薪酬改革推动子公司业务经营,增强子公司的发展活力。


第三,以岗位为核心建立岗位绩效工资制。改变传统的职务工资制,建立岗位绩效工资制,坚持全员绩效考核,建立效率与公平并重、激励与约束并举的岗位分配机制,加强人岗匹配,调节不合理的过高收入,鼓励合理拉开收入差距,防止出现“高水平大锅饭”。


一是从身份管理转为岗位管理。取消行政级别,打破“干部”与“工人”的界限,实行规范的劳动关系管理,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。收入与岗位挂钩,实现“以岗定薪、岗变薪变”,并与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联动,与岗位业绩挂钩,收入能升能降,切实解决员工收入该高不高、该低不低的问题


二是优化人岗匹配,实现“人尽其才”。建立以岗位为基本单元的现代组织管理体系,明确岗位的责权利,建立岗位说明书、胜任力模型,通过科学的选人用人推动人岗匹配,推动优秀人才匹配到关键岗位,发挥更大价值,创造更高业绩,获得更多收入。





2、薪酬体系如何调整:薪酬等级与结构


传统的国有企业薪酬分配机制如何向市场化转型?


在确定了薪酬模式,明确了薪酬分配的核心原则与要素之后,就要对薪酬体系进行优化调整,其核心是建立科学的薪酬等级,优化薪酬结构,落实按劳分配为主、效率优先、兼顾公平的原则,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,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共赢。


第一,建立岗位宽带薪酬制。所谓宽带薪酬本质也是一种薪酬等级制,也就是对薪酬分为不同的级别,然后每个级别由划分为小的档位,从而形成企业的薪级薪档。这对于完善薪酬的规范性,建立科学的涨薪机制有重要的作用。


一是要建立职位职级体系。企业要按照精简高效、权责分明、管理科学的原则,优化企业内部组织机构设置,明确部门职责和岗位设置。在此基础上根据岗位性质和职责不同,科学划分岗位序列,并完成岗位价值评估,科学确定不同岗位序列职位等级之间的对应关系,为薪级薪档确定奠定基础。


二是要合理划分薪级、薪档。岗位和职位职级体系确定后,要相应确定每个岗位的薪酬标准。要注意,薪级之间的级差和薪级内的不同薪档的档差不能机械理解,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、当地物价水平、同行对标结果等合理确定,既要考虑激励性,又要考虑可承受性。


第二,优化薪酬结构。薪酬结构是指员工获得的薪酬的组成。传统的薪酬结构是以固定工资与津贴、补贴为主,缺乏激励性。市场化薪酬改革,就是要建立重贡献、重实绩的薪酬分配结构,将薪酬分配向企业的价值创造者倾斜。


一是分配向贡献要素倾斜。改变薪酬分配以职务、学历、能力、资历等固定工资与津贴、补贴为主的结构,采取一揽子薪酬包策略,将职务工资、固定工资、基本工资、津贴补贴等统一纳入固定工资,降低其在薪酬分配中的比例,增加绩效薪酬部分的占比。


不过要注意,在实践中不能一刀切。纵向看,职级越高,越靠近市场一线,则浮动薪酬部分越高。反之,职级越低或者越靠近后台职能部门,则浮动薪酬部分应该越低,以确保稳定性。


二是分配向核心业务倾斜。集团化公司要明确子公司的功能定位以及相应的战略要求,从而匹配不同的薪酬策略。集团的薪酬分配要向承担核心业务的子公司倾斜。同时,要向技术技能人才相对集中的子公司倾斜,要向对公司具有重要战略价值的子公司倾。


尤其要注意,有些子公司可能现在规模小、经济效益差甚至亏损,但对集团有战略价值,这类子公司不能单纯从经济效益考虑其薪酬分配,而应该适度倾斜,扶持其发展。而对于员工工资水平偏高的子公司特别是非市场化业务的子公司,要控制薪酬总额。


三是分配向核心岗位倾斜。企业通过岗位价值评估确定核心岗位名单,对于核心岗位,企业应该将薪酬分配向核心岗位倾斜,以确保企业的持续发展。


同时,对于核心岗位的人才选拔应该加快市场化改革。对于核心岗位的人才可以采取协议工资制或者薪酬特区模式,以提高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,提到人岗匹配度。


四是分配向一线岗位倾斜。在薪酬分配中,要加大作出突出贡献的一线苦脏险累岗位倾斜力度,稳定基层员工的收入水平,稳步提高一线岗位的薪酬激励性。尤其是在津贴、补贴项目设置上要向一线岗位倾斜。


第三,调整分配周期。也就是说改变传统的以工资为主、以津贴、补贴为辅的传统短期分配模式,建立短期、中期、长期相结合的薪酬分配模式,建立短期看工资、中期要分红、长期分股权的复合薪酬分配模式,调整分配周期,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向心力,提高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。


一是短期工资要稳定、规范。按月发放的固定工资、津贴、补贴,按月或季度发放的绩效工资对于维持员工的生活具有重要意义。因此,要保持工资的稳定性、发放的及时性,增强员工的安全感。


同时,要严格遵守相关要求,工资、奖金、津贴、补贴、 加班加点工资、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全部纳入工资总额管理,取消不合法、不合理的项目,规范工资发放秩序,健全规章制度,杜绝制度的“模糊地带”和“真空地带”。


二是中期激励要灵活。中期激励一般是指与企业经济效益挂钩的分红型激励方式,其周期一般是年度。对于公司的核心人才,包括符合条件的领导班子成员都可以采取这种方式。


中期激励要把握住与企业经济效益挂钩的核心原则,其工具可以灵活多样。如业绩奖金、提成、利润分享等各种方式。


三是长期激励要创新。长期激励主要是指股权类激励。其周期一般是三年以上,这种激励方式能够捆绑优秀人才,实现企业与员工的长期共赢。


长期激励要注意把握政策边界。对于符合条件的国有企业,可以根据自身发展阶段、业务特点灵活选择员工持股、项目跟投等不同的长期激励方式。


核心人才的激励是重点。要注意的是,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已经进入人力资本时代,要认可核心人才对企业发展的巨大作用。因此,在薪酬分配中,要推动劳动、知识、技术、管理要素按贡献通过多种分配形式参与分配,在中长期激励中科学、合理评估、体现人力资本的战略价值。


版权所有:中企国研企业管理中心

咨询热线:13718738373  (微信同号)

微信公众号:        QQ:853016712

邮箱:zqgypx@163.com   853016712@qq.com

网址:zqgyqypxw.com

京ICP备2022004953号-1
技术支持:中企国研(北京)企业管理中心

成就卓有效的管理者

扫一扫,关注